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九十老叟憶當年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【作者速寫】林永增, 民國四十四年陸軍上士退伍。

媽媽是舊社會的傳統女性,纏著小腳,沒讀過書,卻精明能幹,善於勤儉持家。父親在山東煙臺一家煤行做事,長年在外,只有逢年過節,才跟我們團聚。
 因此家中一切都由媽媽張羅,由於父母的勞碌奔波和克勤克儉,換得一家人溫飽, 使我兄妹四人能夠有一個和樂幸福的童年。民國二十六年,日本發動七七事變。翌年,我的故鄉山東煙臺被侵占了。
 由於苛捐雜稅,加上水災、旱災及蟲害接連發生,農作物歉收,人民生活陷於困境;為減輕家庭負擔,我被迫輟學,於民國三十二年春天到東北瀋陽找堂兄林永堂謀事。
 臨行前一晚,媽媽在燈下為我收拾行李,含著眼淚對我說:「孩子,這是你第一次出遠門,在外不比在家,什麼事不可任性,一切都要忍讓為先,不可和別人計較,做人處事要留餘地。天氣冷了要多穿衣服,萬一生病了,媽媽離你那麼遠,沒有辦法在身邊照顧你,就全靠你自己了,有什麼困難,隨時寫信回來告訴媽媽,千萬要牢牢記在心裡。」媽媽這一番千叮嚀萬囑咐,一直縈繞在我耳邊,烙印在心坎裡,至今還是我的座右銘。
 到了瀋陽,找到堂兄,跟著他在鐵工廠當學徒,我連忙寫信回家,請媽媽安心。不久接到媽媽的來信,安慰我,要我好好聽堂兄的話,充分流露對我的關懷。
 抗戰勝利後,我滿懷希望打算回家探望媽媽,同享天倫之樂,誰知交通中斷,有家歸不得,使我回家看媽媽的美夢成為泡影。後來,我認識一個名叫鄭美東的軍人,經他介紹我當了兵,於民國三十五年四月到五十二軍二十五師第五團第二營營部報到,擔任上兵勤務兵。
 三十七年,東北局勢逆轉,我隨軍從營口航行到上海。三十八年,大陸淪陷,由上海隨軍到了臺灣。四十三年,我隨軍駐守金門,遇上九三砲戰,全島官兵日夜趕築防禦工事,非常辛勞。
 期間,我病倒了,伴隨著咳嗽、失眠,為了軍人的榮譽和自尊,每天仍打起精神硬撐下去,直到最後不能再撐了,連長把我送到師部衛生連,經檢驗及五三軍醫院X光透視,確定罹患兩側空洞肺結核。
 肺結核是慢性病,需長期治療,所以後送嘉義榮民醫院田中分院治療長達七年,總算撿回一條命。民國五十年病癒後,我考取花蓮師訓班,後又到臺南師專進修。畢業後,分發到臺南縣將軍國小當老師。經友人介紹和許秋菊女士結婚,生下一男兩女,她卻不幸在七十一年清明節當天,一句話都沒交代,就與我天人永隔了。
 民國七十六年,政府開放大陸探親。透過紅十字會與弟妹取得聯繫,輾轉回到故鄉,才知道雙親已在三年前先後過逝。弟妹帶我去雙親的墓地,現場只見土堆,連個墓碑也沒有。我連忙花錢請弟妹僱人修墳,善盡一點孝道。
 探親回臺後,我將雙親相片放大,懸掛於客廳,每次仰望慈顏,想起慈母對我的教誨,內心總是隱隱作痛。(點閱次數:214)